292章 全面合作 畅通无阻(第2/3页)
作品:《出道即是巅峰的歌手》改革开放这是一条确定了政策,国家也刚刚确定了深市、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且振夏系已经在深市进行了大额投资,现在却转头把目标瞄准了特区之外,本来这些也无可厚非,只要能够给国家带来外汇,带来项目,带来技术,国内高层是肯定欢迎了,只是振夏系这样的投资速度,既然国内高层有些担忧,也让国内高层似乎有种被振夏系牵着鼻子转的感觉,因此会议上的争议颇大,不过总设计师可不这么认为,他的内心中似乎有所猜测,只不过国内毕竟落后和闭关已久,且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能想振夏系一样,大搞特搞,那么快速地前进和过快地扩大经济特区,不过有振夏系牵头,带领着一帮港区的华资进入国内投资的机遇国家是不可能错过的。
1978年11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立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作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任务。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它标志着“洋跃进”的中止,一个新的更注重实效的发展战略起步。新的更注重实效的发展战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得到说明。
首要的一点,是经济建设而不再是阶级斗争,被置于全党工作的中心。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号召“抓革命、促生产”,经济建设被放在次要地位,经济建设要服从政治斗争。由于片面强调阶级斗争,致使阶级斗争愈演愈烈,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紧张的政治斗争氛围,造成人人自危,个个惶惶不可终日,无心搞建设,也不可能搞建设。政治斗争频繁的另一个后果是,经济政策反复多变,摇摆不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全面科学地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形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果撇开阶级斗争的权力争夺的意义,仅就其经济内涵而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表明了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现实主义倾向,而非“乌托帮”的幻想。正如总设计师一贯倡导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事实上,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要求的。
其次,在部门发展顺序方面,农业与轻工业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和支持,重工业的发展被控制在与农业、轻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限度内。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给各地农村社队试行。9月23日,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通过。《决定》中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25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对农业的贷款,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同时减轻农民负担。与此同时,还积极向全国推广在部分地区率先实行的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为了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当提高轻纺工业的投资比重,适当增加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外汇。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优先保证轻纺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的供应,适当增加轻纺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口和贷款。1980年1月,国务院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
当然,在经济改革的最初阶级,对农业、轻工业发展采取鼓励、支持性的政策措施,同时限制某些重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重工业长期优先增长脱离了农业与轻工业的需要,转而向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方向发展,而农业、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当农业、轻工业滞后发展局面改变后,鼓励、支持发展的政策自然会相应得到调整。同样,限制某些重工业发展的政策,也会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不过,就改革以来的总体状况而言,改革前很长时期里以限制农业、轻工业发展换取对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支持的格局已被打破。相反,受利益驱动,某些具有基础产业性质的重工业部门因利少、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而发展不足,那些利大、投资省、回收期短的轻纺工业发展饱和甚至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