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怯战(第1/6页)

作品:《明末大军阀阅品

八月初四,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是大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在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

大明为加强西北边防,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不久,九眼泉地区平地而起一座黄土夯城,周长二百二十丈,高两丈,宽一丈,这是嘉峪雄关的最早雏形。

随后明代西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此后明孝宗时修建关楼,正德年间修建东西二楼,即光化楼和柔远楼。嘉靖时加固已有建筑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每五里设墩台一座。

从明洪武五年初驻土城,到明嘉靖十八年尚书翟峦加固关城,修筑两翼长城,嘉峪关断断续续修筑一百六十八年,成为较完备的防御城堡。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关城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此时的嘉峪关关城始建于大明洪武五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所有的防御工事、关城、长城算在一起,全长约一百二十里。

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