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二)(第1/4页)

作品:《清明祝文日期怎么填写

“晋圭,还认得我吗?”夏元龙支起楼上的窗户,一道冰冷的月光照射而来,打在他那坚硬的面孔上。

王镇圭本是个不苟言笑之人,表情很是平静:“副盟主于我苏州书院有保全之功,镇圭焉敢忘却。”

“你的功劳不比我小哇,”夏元龙坦然一笑,“就是知道这里有个你可以指望,我才毅然从南京赶过来。快坐下吧,我们细谈。”

“是。”

王镇圭将公服脱了,撂在衣架上,单穿着里面一件褐黄色的布衣,在他对面欠身坐下。

“南京因处在万陆二人掌控之中,新政暂难以推行。惟苏州经前番一役,使书院声威大振,百姓皆跷足以待,官府显然力不从心了。若不号召众人上书请愿、改立新政,良为可惜。只是朱院长等不明大义,尚有畏惧之心……这令我头疼啊。”夏元龙说罢,长叹一声。

“夏先生,《行要》中所言新政,涉及广矣,不知此番欲行那条?恳请赐教。”王镇圭低头作揖。

“抱歉,是我心太急了,一下子说太多,你可能听不明白……”夏元龙使劲拍了拍脑袋,“那我先讲这新政。”

“书院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即执着于小修小补,而不把真正的底牌和盘托出,导致人们都无法了解卫先生改革的真正目的,把这当做官府内部的争斗,故而畏缩不前,不肯为之呐喊奋力。当然,不是说丢掉循序渐进,我的方案是:先请本地官府准许思和书院参政,改去教书育人的名头;再广纳民间志士,倾听百姓意见,给我们造个厚积薄发的阵势;最后,集体向官府要求,让书院有监督地方的职责,由数以万计的百姓,数以万计的眼睛,纠察官员。”

王镇圭耐心地听着,待他说完,便问:“如此力度甚大,若想让官府同意,有些难吧?”